立秋刚过,大田玉米进入大喇叭口期。玉米大喇叭口期是玉米生长的关键时期,也是玉米需肥的旺盛期。往年,农民都会顶着烈日在一人高的玉米地里穿梭。但是,今年的玉米地里却是“静悄悄”。 “哪还需要人工啊!”在利津县北宋镇西孙村,记者见到鲁供津发公司业务经理宋宁川正吹着空调,看着监控里玉米的长势。他表示,现在用无人机植保,根本不需要人工。 农业机械化的前提是土地集约成片。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土地股份合作+全程托管服务”模式,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由村党支部组织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供销社提供土地全程托管服务,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保底收益+盈余分红”分配机制和专业服务公司“全程托管+保底承诺+约定提成”服务机制,同时叠加农业保险、基础设施配套等政策,形成“支部领办+土地入股+全程托管+农业保险+保底分红”的“五位一体”运营模式。村党支部积极引导农民自愿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村委会集中整合土地,而农业服务组织和职业农民则负责土地的“耕、种、防、管、收”全程托管服务。 “保姆式”土地全托管服务带来的是丰厚的收益。西孙村党支部书记、村长季宗义算了一笔账:村里每户一亩三分地,按照“保底收益+盈余分红”分配机制,每亩800元的保底收益,再加上每亩350元的盈余分红,一户一年的收益在1400元。“这可比一次性流转土地的收益高多了,我们村90%的村民都加入了土地股份合作模式,啥也不用干,钱就挣到手里。” 季宗义算的是“村民账”,宋宁川算的是“公司账”。土地托管后,因为规模化作业,利于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装备等引进农业生产中,切实解决了小农经济经营方式粗放、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通过托管服务,实现降低成本,提升产量,土地的集中管理,还加快了新机械、新装备的应用。“公司的利润与日俱增,大家干劲更足了!”宋宁川指着地图上标红的位置说,土地托管后,耕地面积要比以前多出不少。这些红色的区域就是以前的撂荒地和溢出土地,利润就在这多出的耕地面积中增长了。 当然,“土地托管”并不都是“盈利股”。去年,高家村遭遇骤降的暴雨,730亩土地近乎绝产。“这要是农民自己种地,那可全赔进去了。还好我们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拿到了保底收益。”说这话的是高家村村民高新民,他现在成了“土地股份合作+全程托管服务”模式的“宣讲员”。 土地“托管”了,农民干啥呢?走遍了几个“托管村”,几乎没有见到农民的身影。都在家躲清闲?季宗义乐呵呵地说,都出去打工去了。“我们村有去跑出租的,也有干物业的,还有去建筑队打零工的,都没有在家闲着的。”季宗义说,现在外出打工,服务行业收入都不错,一年都能拿到10万元左右,老百姓的日子真的是越过越舒坦,越过越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