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1日下午,星期日,我俩与凌空飞沙夫妇前往山东第一蓄水池探秘。 在济南南部兴隆街道办事处涝坡村南侧的山谷中,深藏着一处蓄水池,这处蓄水池很不起眼,我从那里经过多次也没有注意到它。如若不是今天特意去寻找,不是沿途多人指引的话,我还是发现不了它。因为它大略看起来与其它乡野山村里的山谷河流之类的并没什么特别之处,然而它却是济南水利史上最重要的一处文化遗产,济南市市级文保单位。这处蓄水池便是“山东第一蓄水池”。 山东第一蓄水池,当地人习惯地叫作“洋湾”,建成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之所以被称之为“洋湾”,缘于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中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秋季的一天,德国驻济南领事馆领事希古贤一行,到青铜山斗母泉一带游览,在返程途中来到涝坡村,友善的村民看到“洋大人们”便热情地端出茶水招待。 希古贤是一个中国通,自1925年1月起就一直担任德国驻济南领事馆领事,便用中文和村民们交谈起来。希古贤了解到,因天旱少雨,庄稼不但颗粒无收,连吃水也非常困难,加之又逢乱世,只好背井离乡四处逃荒。希古贤听后动了恻隐之心,回济南后,他立刻向山东省建设厅厅长张鸿烈提出为村民修建水坝的事,建了水坝可将雨季洪水留存下来以备一年之需。张鸿烈将此事报请山东省政府,韩复榘划拨了一万银元,还派了工程师。当时,招工有一千多人,在村南头山沟里筑了个堤坝长80米、宽13米、高10米的拦水坝。水坝建成后,村民对这位洋人感激不尽,所以一直对此处山湾称为“洋湾”。 “洋湾”建在泉泸河上,建有三道大坝,最早建的这个大坝叫第一道大坝,现在还蓄有一湾碧水。为使“山东第一蓄水池”更好地发挥旱涝两用功效,让山民们能常年喝上甘甜的山泉水,解放后,人民政府于1957年组织大家在蓄水池上游百米处修建了第二道大坝,1963年又在第二道大坝上游400米处建起第三道拦水大坝。 在第一道大坝北侧的崖壁上刻有当年历城县长张贺元书写的“蓄水池”三个大字,大坝南头竖立着“建修蓄水池感德纪念”石碑。第三道大坝下方北侧的崖壁上刻有“山东第一蓄水池”七个大字,这是当年时任山东省建设厅厅长张鸿烈于民国三十五年题写的。 在20世纪30年代能修建这样一座当时称得上非常先进的水利设施是非常不容易的,也说明了当时政府对这个工程的支持。这座大坝经过了88年基本完好,到现在还能正常使用,充分说明修建时,施工者对工程质量非常注意,这也应是此处能被称为“山东第一蓄水池”的原因之一。 今天下午,我们还去了济南国际赛马场芦花荡、佛峪大沟冰瀑探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