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中部,有许多白垩纪末期小行星(环)由南向北俯冲、撞击形成的陨石坑或陨石坑中央锥。其中,峡山水库是一个比较大的白垩纪陨石坑。
(上图:峡山水库是白垩纪陨石坑,峡山是陨石坑冲击波层流底部“高温低压区”烧结形成的石英斑晶砂岩,属于“荆山群”,是“波浪状镶嵌构造”。)
在峡山水库西岸的盖公山,是一个白垩纪陨石坑中央锥。
(上图:盖公山白垩纪陨石坑中央锥上射部位的“断块构造”。)
在这两个白垩纪陨石坑冲击波层流形成的“对冲构造”——黄公山北侧,有一具头向东方的恐龙实体化石。这具恐龙在冲击波里的运动方向是由较大陨石坑主宰的。
(上图:头部向东的恐龙实体化石。)
(上图:头向东恐龙头化石,由于脑浆迸裂,形成了凹坑,纸条长50厘米。)
在峡山水库白垩纪陨石坑冲击波层流逆掩形成的“分水岭”上,有一条头向北的恐龙实体化石,其运动方向是受西面较近的黄铁矿陨石坑影响。
(上图:头向北的恐龙实体化石,翅膀形成了一个“洞”。)
(上图:翅膀向西形成的“洞”。)
这条恐龙的腹部可以容纳四个人“打牌”。
(上图:恐龙的腹腔,上部是脊柱,中间是脊髓。)
事实上,恐龙尸体在陨石坑冲击波层流里是“屁股”向前运动的。这样,我们就理解了诸城恐龙骨骼化石为什么都头向东南了;那是因为胶州湾白垩纪陨石坑冲击波层流里的大量恐龙尸体是“屁股”向着西北运动的。
(注:可以参考风洞实验去想象!)